带您了解“超级细菌”——耐药菌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和医学家弗莱明因一次过失,意外发现了青霉素,这种药物拯救了上千万人的性命。各类抗生素相继问世,使得感染不再致命。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滥用抗生素带来的危害逐渐显现。细菌耐药性越来越强,抗生素的药效变得愈发有限。1961年,首个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出现,而后越来越多的“超级细菌”涌现,让人们意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多重耐药菌是什么?
多重耐药菌(MDRO)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生素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等。
多重耐药菌产生原因是什么?
多重耐药菌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外界因素主要是滥用抗生素、使用剂量或疗程不当、过多使用广谱抗生素等。内在机制则包括灭活酶或钝化酶的产生、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细菌细胞膜渗透性的改变等。
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途径多样,包括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等。接触传播是医院内传播的最重要途径;飞沫传播可通过咳嗽使口咽部及呼吸道的多重耐药菌传播;空气传播则可能因空调出风口被污染而发生。
易感人群有哪些?
易感人群主要包括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接受侵入性操作的患者等。如果近期接受过多种抗生素治疗、多次或长期住院、或有多重耐药菌定植或感染史,则更易感染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菌的危害有哪些?
多重耐药菌的危害不容忽视。对患者而言,感染多重耐药菌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病死率、提高治疗费用,增加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风险。同时,此患者还可能成为多重耐药菌的传播源。对社会而言,细菌耐药对人类健康构成新的挑战和威胁,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研究新的抗生素。
如何科学预防?
1.为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日常更需合理使用抗生素,禁止自行用药,应遵医嘱用药,可降低细菌耐药性出现的风险。
2.使用抗生素时需遵循足量、足疗程原则,小剂量和频繁更换抗生素易产生耐药性。
3.可通过接种疫苗降低感染的发生,降低抗生素使用的概率。
4.注意个人卫生,积极进行健身锻炼,提高自身抵抗力。
5.住院期间,避免与其他感染患者接触,避免出现交叉感染,降低细菌耐药性出现的风险。
(荐稿:王艳平)
上一篇: 立冬冻土起寒风 两揉三搓迎早冬
下一篇: 呼吸功能如何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