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世纪坛医院医患沟通制度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新形势的要求,加强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沟通,维护患者合法权益,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维护良好的医疗秩序,确保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的要求并结合太阳成集团tyc7111cc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全院医务人员必须与患者或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
第二条 医患沟通的时间
1.门诊医师接诊时,应在规范接诊的基础上,就疾病诊疗的有关情况向患者或家属做必要的告知,争取患者对诊疗的理解。必要时,将沟通的关键内容记录在门诊病历上。
2.病区医护人员接诊时,应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有关疾病诊疗、住院事项等方面加以沟通。
3.住院患者的主管医师必须在患者入院后尽早、及时地与患者或患者的委托人(监护人)就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相关问题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然后签署《北京世纪坛医院住院患者诊疗知情同意书》。
4.患者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必须与患者及时沟通:
(1)患者病情变化时;
(2)有创检查及有风险处置前;
(3)变更治疗方案时;
(4)贵重药品使用前;
(5)发生欠费且影响患者治疗时;
(6)危、急、重症患者疾病变化时;
(7)术前和术中改变术式时;
(8)麻醉前(应由麻醉师完成);
(9)输血前;
(10)对医保患者采用医保以外的诊疗或药品前。
5.患者出院时,医护人员应与患者或家属就诊疗情况、出院后饮食、用药等注意事项以及是否定期随诊等进行沟通。
第三条 医患沟通的内容
1.对患者的诊疗方案,医护人员要主动听取患者或家属的意见和建议,在不违背医疗原则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患者或家属的意见。
2.在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就疾病诊断、主要治疗措施、重要检查目的、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某些治疗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药物不良反应、手术方式、手术并发症及防范措施、医疗收费等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听取患者或家属的意见和建议,解答提出的问题,争取患者和家属对诊疗过程密切配合。
3.在诊疗中,医务人员要对患者机体状态进行充分的综合评估,科学预测推断疾病转归及预后,尊重患者的知情权,与患者或家属进行诊疗转归的详细沟通,使其对疾病发展有所了解。
第四条 医患沟通方式
患者住院期间,责任医师和分管护士必须对病人的诊断情况、主要治疗手段、重要检查目的及结果、某些治疗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药物不良反应、手术方式、手术并发症及防范措施、医疗费用等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并将沟通内容记载在病程记录、护理记录上。
(一)床旁沟通
首次沟通是在责任医师接诊患者查房结束后,及时将病情、初步诊断、治疗方案、进一步诊查方案等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并将沟通情况记录在首次病程记录上。护士在患者入院12小时内,应向患者或家属介绍医院、科室概况、住院须知等入院宣教内容,并安慰患者卧床休息,并把沟通内容记在护理记录单上。沟通地点设在患者床旁或医护人员办公室。
(二)分级沟通
沟通时要注意沟通内容的层次性。要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复杂程度以及预后的好差,由不同级别的医护人员沟通。同时要根据患者或亲属的文化程度及要求不同,采取不同方式沟通。如已经发生或有纠纷苗头,要重点沟通。
对于普通疾病患者,应由责任医师在查房时,将患者病情、预后、治疗方案等详细情况,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对于疑难、危重患者,由患者所在的医疗小组(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和责任护士)共同与家属进行正式沟通;对治疗风险较大、治疗效果不佳及考虑预后不良的患者,应由医疗组长提出,科主任主持召开全科会诊,由科主任、医疗组长共同与患者沟通,并将会诊意见及下一步治疗方案向患者或家属说明,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在沟通记录中请患者或家属签字确认。在必要时可将患者病情上报医务处,由医务处组织有关人员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或律师公证,签订医疗协议书。
(三)集中沟通
对带有共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季节性疾病等,由科主任、护士长、责任医师、护士等共同召集病区患者及家属工休座谈会,集中进行沟通,介绍该病发生、发展、疗程、预后、预防及诊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等,回答病人及家属的提问。每个病房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工休座谈会,并记录在科室会议记录本上。
(四)出院访视沟通
对已出院的患者,医护人员采取电话回访或登门拜访的方式进行沟通,并在出院患者登记本中做好记录。了解病人出院后的恢复情况和对出院后用药、休息等情况的康复指导。延伸的关怀服务,有利于增进患者对医护人员情感的交流,也有利于培养医院的忠诚患者。
第五条 医患沟通的方法
1.如发现可能出现问题或纠纷的病人,应立即采取预防为主的方法,将其作为重点沟通对象,针对性地进行沟通。还应在早交班时,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交班,使下一班医护人员做到心中有数,并进一步有的放矢地与患者沟通,消除患方心中疑惑。
2.如责任医师与患者或家属沟通有困难或患者家属情绪激动时,应变换沟通者,即另换其他医务人员或上级医师、科主任与其进行沟通。
3.对需要进行某些特殊检查、治疗、重大手术的患者,不配合或不理解医疗行为的患者或家属,或一些特殊(如丧失语言能力)的患者,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进行沟通。
4.当下级医生对某种疾病的解释不肯定时,应当先请示上级医师或与上级医师一起共同与患者沟通。
5.诊断不明或疾病病情恶化时,在沟通前,医师之间,医护之间,护士之间要先进行相互讨论,统一认识后由上一级医师对家属进行解释,避免由于沟通不统一导致病人和家属的不信任和疑虑。
6.医护人员可以利用人体解剖图谱或实物标本对照讲解沟通,增加患者或家属的感官认识,便于患者或家属对诊疗过程的理解与支持。
第六条 医患沟通的记录
1.对医患沟通的情况,医护人员须在病人的病历中结合《病历书写规范》的要求按规定形式记录清楚。
2.沟通记录的内容要着重记录沟通的时间、地点,参加沟通的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姓名,沟通的实际内容,沟通结果。必要时在记录的结尾处要求患者或家属、参加沟通的医护人员签名。
第七条 医患沟通的评价
1.院、科两级对医患沟通制度的执行情况,要定期征求患者意见,进行检查和考评。
2.因未按要求进行医患沟通,或医患沟通不当引发医疗纠纷的,医院将从经济或行政方面给以从重处罚。
医患沟通方法与技巧
一、沟通方法
(一)预防性沟通。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如发现可能出现问题的病人,应立即将其作为重点沟通对象,有针对性地沟通。还应在早交班时将值班中发现的可能出现问题的患者或事件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交班,使下一班医护人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做好沟通与交流工作。
(二)变换沟通者。如责任医师与患者或家属沟通有困难或有障碍,应由其他医务人员或上级医师、科主任协助与其进行沟通。
(三)书面沟通。对丧失语言能力或需进行某些特殊检查、治疗,重病手术的患者,患者或家属不配合或不理解医疗行为的可以采用书面形式进行沟通。
(四)集体沟通。下级医生对某种疾病的解释不肯定,应请求上级医师或与上级医师一同集体沟通。
(五)协调统一后沟通。诊断不明或病情恶化时,在沟通前,医—医之间,医—护之间,护—护之间要相互讨论,统一认识后由责任医师与上级医师一起对家属进行解释。
(六)实物对照讲解沟通。在有条件情况下,医护人员应尽可能利用人体解剖图谱或实物标本、多媒体等对照讲解沟通,增加患者或家属的感观认识,便于患者或家属对诊疗过程的理解与支持。
(七)主动征求意见沟通。可以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主动征求意见。
二、沟通技巧
(一)“一个技巧”:多听病人或家属陈述,尽量让病人或家属宣泄和倾诉,对患者的病情尽可能作出准确解释。
(二)“二个掌握”:掌握病情、检查结果和治疗情况;掌握患者医疗费用情况及心理状况。
(三)“三个留意”:留意沟通对象的受教育程度、情绪状态:留意沟通对象对病情的认知程度和对交流的期望值;留意自身的情绪反应,尽量自太阳成集团tyc7111cc控制。
(四)“四个避免”:避免使用刺激对方情绪的语气、语调、语句;避免压抑对方情绪、刻意改变对方的观点;避免过多使用对方不易听懂的专业词汇;避免强求对方立即接受医生的意见。
(荐稿:石晓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