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使用的6大误区
误区1:抗生素就是消炎药
抗菌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如各种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消炎药指消炎止痛药,如布洛芬等。抗菌药不直接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通过杀灭引起炎症的细菌、真菌等起效。消炎药直接作用于炎症。如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局部软组织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引起风湿性关节炎等,都不宜用抗菌药治疗。
误区2:越“高级”越好
不少患者觉得抗生素越“高级”越好,其实是一种误区。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所谓“高级”,一般是针对抗生素新旧和价格而言,并非指对某种感染更有效。选用抗生素,需要因病、因人选择,对症下药。如相对较新、价格较高的三代头孢菌素对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炎则无效。盲目用“更高级”的抗生素,易引起耐药,可能在今后出现较严重的细菌感染时无药可用。
误区3:吃抗生素预防感染
很多人腹泻、手上出现小伤口时,会自行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实际上,抗生素预防感染只能在特定情况使用,有严格的适应症,如某些手术的术前可使用等。若在没有感染性疾病的情况下,动不动就使用抗生素来预防,反而会引起细菌耐药和体内菌群紊乱,增大感染风险。此外,出现轻微感染如皮肤表面的小疖肿等,只要身体健康,抵抗力正常,均能自行痊愈,也无需使用抗生素。
误区4:频繁更换药物
某些情况下,抗生素可能需要坚持服用一段时间才会起效。因此,如果疗效不明显,应先考虑用药时间是否足够。此外,抗生素效果还受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影响,患者只要遵医嘱加以调整,一般都能提高疗效。反之,患者自行要求频繁更换药物,会造成用药混乱,引发不良反应,更容易使细菌对多种药物耐药。
误区5:种类越多越有效
有人认为同时多用几种抗生素,可防止细菌漏网。其实,这样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容易产生不良反应或造成细菌耐药。同时使用药物种类越多,出现不良反应几率也就越大。因此,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不要自行增加使用抗生素种类。
误区6:一有效就停药
一般用抗生素,医生会开相应疗程的用量。很多人发现,有时服用两三天,症状就明显减轻甚至消失,这时可能认为感染已经好了,可减量或停用抗生素。然而治疗不同感染、细菌类型,所用抗生素种类和疗程都可能不一样。感染症状减轻时,细菌一般尚未彻底清除,此时不能随意停药。因为这会使细菌消灭不完全,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因残余细菌而复发。而且如此反复,相当于增加了细菌对药物的适应时间,会使细菌对这种药物产生耐药性。因此,患者遵医嘱服抗生素时,一定要吃够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