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百科
抗血小板药物手术前如何停用?
来源:麻醉科 本页责编:曹翠峰,范晓,张洁
抗血栓药物是指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和治疗血栓的药物。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分为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纤溶药物等三类。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分为:环氧合酶抑制剂(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普拉格雷、替格瑞洛、坎格瑞洛)、糖蛋白抑制剂(阿昔单抗、替罗非班、依替巴肽)。
阿斯匹林:诱导环氧合酶-1丝氨酸残基乙酰化,阻断前列腺素PG12和血栓烷A2的合成;此阻断作用是不可逆的,抗血小板效应会贯穿血小板生存周期(平均7天)。因此,建议阿司匹林术前停用7天。
氯吡格雷(波立维):本身没有活性,通过选择性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及抑制ADP介导的糖蛋白GP2b/3a复合物的活化,抑制血小板聚集和不可逆改变ADP受体,影响血小板寿命。建议术前停用7天。
阿昔单抗、替罗非班、依替巴肽:阻断血小板表面糖蛋白受体参与的血小板交联、聚集效应。阿昔单抗作用时间较长,对于无其它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需在术前48小时停药;替罗非班和依替巴肽需于术前10小时停药。
以上是临床常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建议停药时机。
还有一类患者,术前两种抗血小板药物一起使用,例如冠心病患者植入冠脉支架以后常进行阿司匹林+波立维双抗治疗;高风险患者行球囊扩张、金属裸支架或药物释放支架植入、复杂介入手术等,也常常进行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于此类患者,需专科医生评估停用抗血小板药物的风险,无法停用的患者可能需要推迟手术或更换为低分子肝素抗凝等。
(荐稿:乔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