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概况
路径导航: 首页 >>医院概况 >>医院历史 >>100周年

医院历史

核医学科志

来源:宣传中心 本页责编:原驰
 


 
 
核医学科创建于19736月,三十多年来,在汪允干教授、胡雪青主任、童冠圣主任的辛勤耕耘和全科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发展壮大。现在己发展成人员结构合理、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科室。目前拥有一台双探头符合线路SPECT、一台单排螺旋CT骨质疏松诊断治疗工作站和先进的核医学图像报告系统,能出色的完成核医学显像和治疗工作,每年检查治疗病人约2000余人次。核医学科现有医技人员7人,其中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2名,为中国铁道医学会核医学组主任委员单位。

一、历史沿革和业务发展

19736月,成立“同位素室”。有医生3名,技术员2名,工作区面积约150平方米,位于医院2号楼地下室。使用的设备包括国产和进口设备3台,总价值不超过2万元;开展的临床检测项目3项,脏器扫描2项和核素治疗2项。

1973年到1978年到五年间,受到经济和环境等制约,科室从人员、设备、开展临床项目等方面等进步甚微,发展缓慢,主要处于核医学专业起步和完善阶段。

此后的几年中,核医学科的医生和技术人员,积极参与放射性药物的研究,利用最新技术为病人服务。其中参与研制99mTc-DMSA肾脏显像剂、99mTc-MDP骨显像剂等十项放射性药物研制,成功后很快应用到了临床实践中,填补了国内放射性药物等空白,也促进了核医学专业的发展和进步。在此期间,科室分别于1980年和1982年购买了国产和进口扫描仪2台,实现了核医学显像技术的第一步跨越。

1985年,科室工作场所进行了改建,1991年引进西门子DIACAM 单探头SPECT19924月安装并正式使用。同年与国内、外接轨,同位素室更名为核医学科。科室的显像技术从γ相机,提升到ECT的水平,临床应用范围扩大到所有脏器到显像。科室建设初具规模,专业设置更趋合理。

198910月,国务院44号令颁布《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管理条例》,对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管理也逐步走向正轨,由卫生局、公安局、环保局三家单位主管放射卫生工作。1996年经过三家主管部门换证审核,认为当时核医学科的建筑布局不够合理,要求重新设计改建,科室按照要求进行了改建,扩大了工作面积到500平方米,建成衰变池、排气烟道、放射性废物库等基础设施,增加了三间131碘治疗观察室,为核素治疗创造了必备条件。

进入二十一世纪,由于得到铁道部的大力支持,医院对医疗设备对投入也快速增长,核医学科再次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2001年,核医学科改扩建,工作面积扩大到800平方米,使用西配楼一层。

2002核医学科相继引进了多套大型设备:美国ADAC公司生产的具有正电子显像功能的符合线路SPECT,不仅常规检查的影像质量得到很大提高,而且可以使用18F-FDG进行葡萄糖代谢显像,开展了肿瘤显像、心肌存活显像等新技术,使得核医学影像技术跨上了新的台阶。与SPECT配套引进的美国Philips 公司Sele螺旋CT,能够在核医学显像的同时进行CT扫描,实现了SPECTCT的图像融合,使得核医学功能影像得到精确的解剖定位。同年引进的DTCENTER骨质疏松诊断治疗工作站,集骨密度检查与独特的骨质疏松治疗为一体,可实施从骨密度测定、诊断病情、制订治疗方案到治疗的全部过程。此外,双通道放免测量仪能够提供甲状腺性腺激素,肿瘤相关抗原等结果;甲功测定仪可以保证准确、及时地诊断甲状腺疾病患者。

同时,完成了科内的网络化建设,独立的图像报告系统整合了预约、检查、报告、查询、统计等功能模块,日常工作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核医学诊断报告使用不同的单项的报告模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数据库查询模块方便了患者影像和诊断资料的快速存储、调用。

近几年来,医院属地化改革之后,在新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医院的面貌焕然一新,逐步摆脱了行业医院的整体形象。

医院在人才引进、学科发展、基础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些措施在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技术水平方面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医疗服务方面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如“温馨服务工程”,“服务宗旨,服务理念”,“感动式服务”等,这些举措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提高医院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医院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医院的发展是科室发展的基础,科室的发展又为医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医院近些年来引进的高水平人才,带动了医院整体水平的提高。例如淋巴外科、脑外科等在专业领域有影响力的引进人才,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核医学科积极配合这些科室开展工作,并在淋巴显像和脑池显像方面走在了专业领域的前列,北京地区和全国其它地区的患者得到了及时准确的诊断、治疗。科室的业务量也迈上了新台阶。

 
 


 
 
二、开展项目

类别

序号

检查项目

主 要 临 床 应 用

 

1

心肌灌注显像(静息+负荷)

冠心病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血运重建术适应证的选择

2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静息+负荷)

冠心病的诊断,评价左室收缩功能和局部室壁运动情况

3

门控心血池平面/断层显像(静息+负荷)

心室功能测定,心脏传导异常、冠心病和室壁瘤的诊断,血运重建术适应证的选择及疗效、预后评估

4

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

心肌梗死与严重心肌缺血的鉴别诊断

5

急性心肌梗塞灶显像

有左束支传导阻滞而疑诊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与急性期鉴别、右室梗死

6

淋巴显像

原发和继发性淋巴水肿乳糜胸腹水、失蛋白性肠病、肿瘤淋巴转移等的诊断

7

下肢深静脉显像(+肺灌注显像)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肺栓塞的诊断

肿瘤

8

肿瘤葡萄糖代谢显像

肺癌、脑瘤、消化道、纵隔肿瘤等诊断及全身转移灶探查

9

67Ga肿瘤显像

肺癌淋巴瘤肿瘤阳性显像

10

生长抑素受体肿瘤阳性显像

AUPD肿瘤的诊断和奥曲肽化疗前后疗效预测及随访

呼吸

11

肺灌注/肺通气显像

肺段及亚肺段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和疗效观察;肺癌的诊断、手术选择和术前估计术后残余肺功能;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诊断

神经

12

局部脑血流断层显像

TIA、脑梗塞诊断及疗效观察、癫痫病灶定位诊断

13

脑葡萄糖代谢显像

癫痫病灶定位、早老性痴呆与多发性梗塞性痴呆分型、抑郁症诊断、脑肿瘤诊断

14

脑显像

肿瘤、脑梗塞及脑脓肿的诊断

15

脑池显像

脑脊液漏诊断与定位、交通性脑积水的诊断

泌尿

16

肾动态+GFR

分肾血流、功能、上尿路通畅情况及肾小球滤过率测定

17

肾动态+ERPF

分肾血流、功能、上尿路通畅情况及有效肾血浆流量测定

18

肾静态显像

肾囊肿、多囊肾、肾癌诊断

骨骼

19

全身骨显像

原发或转移性骨肿瘤、代谢性骨病、骨髓瘤的诊断

20

骨骼三相显像+断层显像

恶性骨肿瘤、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急性骨髓炎的诊断

 

21

胶体显像

占位性病变的诊断

22

血池显像

血管瘤的诊断

23

肝胆动态显像

局部功能、道通畅情况,异位胆囊、黄疸鉴别诊断

24

急性消化道出血显像

急性活动性消化道出血的定位诊断

25

胃粘膜异位症显像

Meckel憩室、Barrett氏食道及复制小肠畸形的诊断

26

脾显像

脾破、付脾、异位脾的诊断

27

消化道动力学测定

食道运动功能、胃排空测定、食道返流、十二指肠胃返流诊断

28

心/比值测定

评价硬变的转归、预后及疗效,门脉高压间接测定

内分泌

29

甲状腺显像

甲状腺结节功能的判断;颈部肿物与甲状腺的关系;异位甲状腺的诊断;功能性甲状腺癌转移灶的诊断和定位;甲状腺大小和重量的估计。

30

甲状腺吸碘试验

甲亢、甲减的诊断

31

甲状腺结节肿瘤显像

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

32

甲状旁腺显像

甲状旁腺腺瘤的诊断

33

肾上腺髓质显像

嗜铬细胞瘤及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定位诊断

34

肾上腺皮质显像

肾上腺皮质腺瘤的诊断

35

唾液腺显像

唾液腺肿块的鉴别诊断,口、眼干燥、关节炎综合征的诊断

36

阴囊显像

急性睾丸附睾炎与睾丸蒂扭转的鉴别诊断,隐睾定位诊断

其它

37

67Ga炎性灶显像

探测腹腔内和盆腔内炎性灶或脓肿,诊断伪膜性、节段性及溃疡性肠炎

38

骨髓显像

骨髓活性水平分级,骨髓穿刺部位的定位

39

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

骨量评价、骨质疏松的诊断

40

131I治疗

不能耐受内科治疗,治疗无效或治疗后复发的甲亢;手术禁忌、手术后复发或不愿手术的甲亢患者;功能自主性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术后

治疗

41

89Sr153Sm治疗

治疗骨转移癌

42

云克 (99Tc)治疗

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甲亢突眼、恶性骨转移癌骨痛

43

32P胶体治疗

治疗风湿性关节积液、恶性胸腹水

44

电磁脉冲骨质疏松治疗仪

治疗骨质疏松、骨折后骨不愈合、先天性骨缺损、骨移植后、骨坏死(如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促进儿童生长发育(长高)

 
 


 
 
三、教学科研

核医学科承担了北京大学医学部、东南大学医学院、北华大学医学院医学影像专业、北京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的教学实习任务,并承担进修医生培养及住院医师培训工作。

核医学科博士生导师刘璐教授是多年从事核医学临床和教学的专家,特别是在肿瘤的核医学治疗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诣。目前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已完成3项,在研4项。同时科内承担2项院内科研课题,已完成1项,在研1项。近3年来,太阳成集团tyc7111cc科共发表论文8篇,参与1部专著的编写。

四、设备引进

2002核医学科相继引进了多套大型设备:美国ADAC公司生产的具有正电子显像功能的符合线路SPECT,不仅常规检查的影像质量得到很大提高,而且可以使用18F-FDG进行葡萄糖代谢显像,开展了肿瘤显像、心肌存活显像等新技术,使得核医学影像技术跨上了新的台阶。与SPECT配套引进的美国 Philips 公司Sele螺旋CT,能够在核医学显像的同时进行CT扫描,实现了SPECTCT的图像融合,使得核医学功能影像得到精确的解剖定位。

同年引进的D.T.CENTER骨质疏松诊断治疗工作站,集骨密度检查与独特的骨质疏松治疗为一体,可实施从骨密度测定、诊断病情、制订治疗方案到治疗的全部过程。

核医学科历届科主任:

汪允干:1973-1985

胡雪青1985-2001

童冠圣2001年至今

专家简介

刘璐:主任医师,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世纪坛医院特聘专家,东南大学核医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铁道医学分会核医学学组主任委员,《中华现代影像医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特约审稿专家。

专业专长:在核医学显像诊断癫痫、脑肿瘤血管瘤;核素治疗骨转移癌、恶性胸腹水、尤其是中、晚期恶性肿瘤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科研:十余年来主要开展了放射性核素区域给药内照射治疗实体肿瘤药理学、药效学和毒理学的实验与临床应用系列研究。先后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加并完成了1863项目以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现已取得成果10项,获省部市级科学进步奖11项,有的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参编3部专著。发表论文25篇,SCI收录7篇。

童冠圣:副主任医师,核医学科副主任,医学硕士,中国铁道医学分会核医学学组委员、秘书,北京大学核医学系成员,太阳成集团tyc7111cc核医学系系务委员会委员。专业专长:在核医学显像诊断良恶性骨病、冠心病、肾功能评价、甲状腺疾病;核素治疗甲亢、甲亢突眼、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转移癌、骨质疏松症等方面有丰富经验。

研究方向:肿瘤核医学。

论文/著作:近年来发表论文12篇,参与编写专著2部。

 
 

 


图一:美国ADAC公司生产的双探头符合线路SPECT


图二:美国Philips公司Sele螺旋CT


图三:美国ADAC公司生产的双探头符合线路SPECTForte


图四:双通道放免测量仪


图五:D.T.CENTER骨质疏松诊断治疗工作站之骨密度诊断工作站


图六:D.T.CENTER骨质疏松诊断治疗工作站之治疗工作站

(供稿:闻卓)
  (本页责编:王占荣,M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