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科创建于1973年6月,三十多年来,在汪允干教授、胡雪青主任、童冠圣主任的辛勤耕耘和全科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发展壮大。现在己发展成人员结构合理、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科室。目前拥有一台双探头符合线路SPECT、一台单排螺旋CT、骨质疏松诊断治疗工作站和先进的核医学图像报告系统,能出色的完成核医学显像和治疗工作,每年检查治疗病人约2000余人次。核医学科现有医技人员7人,其中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2名,为中国铁道医学会核医学组主任委员单位。
一、历史沿革和业务发展
1973年6月,成立“同位素室”。有医生3名,技术员2名,工作区面积约150平方米,位于医院2号楼地下室。使用的设备包括国产和进口设备3台,总价值不超过2万元;开展的临床检测项目3项,脏器扫描2项和核素治疗2项。
1973年到1978年到五年间,受到经济和环境等制约,科室从人员、设备、开展临床项目等方面等进步甚微,发展缓慢,主要处于核医学专业起步和完善阶段。
此后的几年中,核医学科的医生和技术人员,积极参与放射性药物的研究,利用最新技术为病人服务。其中参与研制99mTc-DMSA肾脏显像剂、99mTc-MDP骨显像剂等十项放射性药物研制,成功后很快应用到了临床实践中,填补了国内放射性药物等空白,也促进了核医学专业的发展和进步。在此期间,科室分别于1980年和1982年购买了国产和进口扫描仪2台,实现了核医学显像技术的第一步跨越。
1985年,科室工作场所进行了改建,1991年引进西门子DIACAM 单探头SPECT,1992年4月安装并正式使用。同年与国内、外接轨,同位素室更名为核医学科。科室的显像技术从γ相机,提升到ECT的水平,临床应用范围扩大到所有脏器到显像。科室建设初具规模,专业设置更趋合理。
1989年10月,国务院44号令颁布《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管理条例》,对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管理也逐步走向正轨,由卫生局、公安局、环保局三家单位主管放射卫生工作。1996年经过三家主管部门换证审核,认为当时核医学科的建筑布局不够合理,要求重新设计改建,科室按照要求进行了改建,扩大了工作面积到500平方米,建成衰变池、排气烟道、放射性废物库等基础设施,增加了三间131碘治疗观察室,为核素治疗创造了必备条件。
进入二十一世纪,由于得到铁道部的大力支持,医院对医疗设备对投入也快速增长,核医学科再次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2001年,核医学科改扩建,工作面积扩大到800平方米,使用西配楼一层。
2002年核医学科相继引进了多套大型设备:美国ADAC公司生产的具有正电子显像功能的符合线路SPECT,不仅常规检查的影像质量得到很大提高,而且可以使用18F-FDG进行葡萄糖代谢显像,开展了肿瘤显像、心肌存活显像等新技术,使得核医学影像技术跨上了新的台阶。与SPECT配套引进的美国Philips 公司Sele螺旋CT,能够在核医学显像的同时进行CT扫描,实现了SPECT与CT的图像融合,使得核医学功能影像得到精确的解剖定位。同年引进的D.T.CENTER骨质疏松诊断治疗工作站,集骨密度检查与独特的骨质疏松治疗为一体,可实施从骨密度测定、诊断病情、制订治疗方案到治疗的全部过程。此外,双通道放免测量仪能够提供甲状腺、性腺激素,肿瘤相关抗原等结果;甲功测定仪可以保证准确、及时地诊断甲状腺疾病患者。
同时,完成了科内的网络化建设,独立的图像报告系统整合了预约、检查、报告、查询、统计等功能模块,日常工作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核医学诊断报告使用不同的单项的报告模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数据库查询模块方便了患者影像和诊断资料的快速存储、调用。
近几年来,医院属地化改革之后,在新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医院的面貌焕然一新,逐步摆脱了行业医院的整体形象。
医院在人才引进、学科发展、基础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些措施在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技术水平方面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医疗服务方面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如“温馨服务工程”,“服务宗旨,服务理念”,“感动式服务”等,这些举措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提高医院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医院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医院的发展是科室发展的基础,科室的发展又为医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医院近些年来引进的高水平人才,带动了医院整体水平的提高。例如淋巴外科、脑外科等在专业领域有影响力的引进人才,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核医学科积极配合这些科室开展工作,并在淋巴显像和脑池显像方面走在了专业领域的前列,北京地区和全国其它地区的患者得到了及时准确的诊断、治疗。科室的业务量也迈上了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