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谓特发性炎症性肌病?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是一组病因未明的,以四肢近端肌无力为主的,骨骼肌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将其分为7类: ① 多发性肌炎 ② 皮肌炎 ③ 儿童皮肌炎 ④ 恶性肿瘤相关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 ⑤ 其他结缔组织疾病并发 ⑥ 包涵体 ⑦ 无肌病性皮肌炎 其中,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占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的70%以上。
2.何谓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 PM)和皮肌炎(Dermatomyositis, DM)?
PM和DM是骨骼肌非化脓性炎性肌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PM指皮肤无损害,如肌炎伴皮疹者称DM。其临床特点是:以肢带肌、颈肌及咽肌等肌组织出现炎症、变性改变,导致对称性肌无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萎缩,并可累及多个系统和器官,亦可伴发肿瘤。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发病的年龄分布为双峰,10~15岁形成一个小峰,45~60岁形成一个大峰。
3.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是什么?
究竟是什么引起的肌炎目前尚未明了。一般认为与病毒感染、遗传、肿瘤和药物等有关。
4.皮肌炎的皮肤损害有何特点?
皮肌炎的症状表现为: ① 眶周水肿伴暗紫红皮疹。 ② Gottron征,皮疹位于关节伸面,多见于肘、掌指、近端指间关节处,表现为伴有鳞屑的红斑,皮肤萎缩、色素减退。 ③ 颈、上胸部“V”区,弥漫性红疹,在前额、颊部、耳前、颈三角区、肩部和背部亦可见皮疹。 ④ 底和指甲两侧呈暗紫色充血皮疹、手指溃疡、甲缘可见梗塞灶、雷诺现象等血管炎表现。慢性病例有时出现多发角化性小丘疹,斑点状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轻度皮肤萎缩和色素脱失,称为血管萎缩性异色病DM。在异色病样皮损基础上,偶见呈现鲜红、火红或棕红色全身性斑片,略肿胀,貌似酒醉后外观,伴较多深褐色或灰褐色针帽大色素斑,毛细血管大量成圈蟠曲或树支状扩张,这种皮损多提示合并恶性肿瘤,称恶性红斑。 ⑤ 部分患者双手外侧掌面皮肤出现角化、裂纹,皮肤粗糙脱屑,如同技术工人的手相似,称“技工”手。这尤其在抗Jo-1抗体PM/DM中多见。 ⑥ 皮损程度与肌肉病变程度可不平行,皮肌炎的皮疹通常无自觉症状,少数病人有剧痒。多数病人皮疹有光敏感现象,即光照后加重,皮疹可反复发作。
5.PM/DM的肌肉病变的特点有那些?
几乎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肌无力,肌体近端肌群无力为其临床特点。肌无力可突然发生,并持续进展数周到数月以上。临床表现与受累肌肉的部位有关。
q 肩带肌及上肢近端肌无力:上肢不能平举、上举、不能梳头、穿头。
q 骨盆带肌及大腿肌无力:抬腿不能或困难,不能上车、上楼、坐下或下蹲后起立困难。
q 颈屈肌可严重受累:平卧抬头困难,头常后仰。
q 喉部肌肉无力:造成发音困难,声哑等。
q 咽、食管上端横纹肌受累:引起吞咽困难,饮水发生呛咳、液体从鼻孔流出。食管下段和小肠蠕动减弱与扩张引起反酸、食道炎、咽下困难、上腹胀痛和吸收障碍等。同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的症状难以区别。
q 胸腔肌和膈肌受累:出现呼吸表浅、呼吸困难,并引起急性呼吸功能不全。
许多患者因代偿而渐渐习惯,调整得如此之好,以至于察觉不到疾病的进展。约25%的患者出现疼痛或压痛。
6.肌无力程度如何判断?
0级:完全瘫痪; 1级:肌肉能轻微收缩不能产生动作; 2级:肢体能做平面移动,但不能抬起; 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抗地心吸引力); 4级:能抗阻力; 5级:正常肌力。
7.其它可能的症状
包括:疲乏、发热、体重减轻等非特异性的症状。有些患者会出现对冷刺激的高敏性,表现为:手指遇冷后变白、变紫、变红。这就是所谓的雷诺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手指血管的管腔狭窄而减少血供使手指变白,并逐渐变紫、变红。另外,还可出现下列症状: ① 关节痛和关节炎:为非对称性,常波及手指关节,由于手的肌肉萎缩可引起手指屈曲畸形,但X线相无骨关节破坏。 ② 消化道:10%-30%患者出现吞咽困难,食物反流。 ③ 肺间质改变:临床表现隐匿,缓慢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伴干咳。肺功能测定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及弥散功能障碍。肺纤维化发展迅速是本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 1/3患者病程中有心肌受累,可出现心律紊乱,充血性心力衰竭,亦可出现心包炎。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测约30%出现异常,其中以ST段和T波异常最为常见,其次为心传导阻滞、心房纤颤、期前收缩、少到中量的心包积液。 ⑤ 肾脏病变少见。 ⑥ 钙质沉着:多见于慢性皮肌炎患者,尤其是儿童,钙质在软组织内沉积,若钙质沉积在皮下,则在沉着处溃烂可有石灰样物流出。
8.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与肿瘤有什么关系?
约有1/4的患者,特别是50岁以上患者,可发生恶性肿瘤,女性皮肌炎病人多见。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合并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群的5-11倍。DM发生肿瘤的多于PM,肌炎可先于恶性肿瘤2年左右,或同时或后于肿瘤出现。所患肿瘤多为实体瘤如:肺癌、胃癌、乳腺癌、鼻咽癌及淋巴瘤等。肿瘤切除后肌炎症状可改善。儿童肌炎病人及伴其他结缔组织病的肌炎病人合并恶性肿瘤的较少。肿瘤是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诊断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后,应注意除外并发恶性肿瘤的可能,尤其是中老年病人,应进行乳房、前列腺、直肠、盆腔等全面体格检查,包括血、尿、大便检查,B超、胸片、骨扫描、鼻咽部检查等,对无肿瘤者应注意随诊。临床发现,随着对肿瘤的治疗,尤其是切除肿瘤后,皮肌炎和肌炎病情明显好转。
9.儿童DM/PM的特点
儿童多于PM,约为10倍~20倍,起病急,肌肉水肿、疼痛明显、视网膜血管炎,并常伴有胃肠出血、粘膜坏死,出现呕血或黑便,甚至穿孔而需外科手术。疾病后期,皮下、肌肉钙质沉着,肌萎缩。
10.包涵体肌炎(inclusion body myositis)
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男性,起病隐匿,病变累及四肢近端肌群外,尚可累及远端肌群。与PM不同的是肌无力和肌萎缩对称性差,指屈肌和足下垂常见,肌痛和肌肉压痛罕见。肌酶正常,对激素治疗反应差。病理特点为肌细胞的胞浆和胞核内查到嗜酸性包涵体,电子显微镜显示胞浆和胞核内有管状和丝状包涵体。
(本页责编:王占荣//M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