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介入诊断与治疗
发表日期:2006-09-15
来源:介入治疗科 作者:刘福全 本页责编:原驰
阅读:
|
|
因具有微创性、定位准、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特点,目前已成为肿瘤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法。
q 恶性肿瘤(已治疗肝癌6800余例、肺癌2800余例、胰腺癌910余例、食道癌和气管肿瘤550余例) 通过介入插管对肿瘤供血动脉进行局部灌注化疗和栓塞,使药物局部作用加强,全身毒副作用减小,肿瘤组织缺血坏死,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痛苦和延长生存时间,常应用于消化系统肿瘤如肝癌、胰腺癌、结肠癌等,胸部肿瘤如肺癌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癌等,盆腔肿瘤如黑色素瘤、膀胱癌等,头颅肿瘤如胶质细胞瘤、脑转移瘤等的治疗,疗效确切,广泛应用于临床。
目前介入治疗已成为绝大多数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或术前和其它方法治疗前的首选治疗方法,已治疗6800余例,肝肺等脏器肿瘤射频消融治疗1900余例。
适应症: = 原发性肝癌,常因合并严重肝硬化、肝内外转移、病灶多发或较大等各种原因不能手术切除或病人不愿手术者及转移性肝癌;
= 手术前栓塞化疗可使肿瘤体积缩小,血供减少,癌细胞绝大部分坏死或完全坏死,便于手术切除,减少肿瘤播散、转移和复发;
= 肝肿瘤切除不彻底者,或其它方法治疗效果不良者;
= 控制出血和较大的肝动静脉短路;
= 小的肝脏肿瘤,如果选择其它方法治疗可先用介入方法将肿瘤供血动脉尽可能全部阻断,使肿瘤组织最大限度缺血坏死、缩小,再用其它方法使肿瘤组织进一步坏死,从而减少复发和转移。常使用的方法是阻断肿瘤的供血动脉(阻断肿瘤的营养供应)----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让肿瘤不吃饭不喝水,生生饿死和渴死肿瘤。
= 临床上往往有许多患者因发现肝占位来就诊,做B超、CT、MR均不能够确定诊断又不愿开刀做手术或取病理做活检,可行“碘油CT”检查,明确肿瘤良恶性,几乎可与病理活检相媲美。 |
|

|

|

|

|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前后 |

|

|

|
肺癌介入治疗1月、2月复查 | |
肿瘤介入射频消融治疗(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是指在DSA、CT、超声导向下,经皮将消融电极深入肿瘤组织中,利用高频电流的物理原理,在治疗区域内,转化为热能,得到破坏肿瘤以至根治为目的的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其特点是微创、疗效确切、副作用小、治疗范围可大可小、技术不复杂等,有人称之为介入性肿瘤切除术。
它的基本原理是使电流通过电极末端可变化大小的10个子针多极电极使活体中组织离子随电流变化的方向产生振动,从而使电极周围有电流作用的组织离子相互摩擦产生热量。局部温度可达90℃以上(一般在开始5分钟后),使肿瘤组织完全坏死。
医学界普遍认为:对肿瘤介入治疗的疗效比较肯定的,第一就是动脉介入治疗,第二是介入射频消融治疗。太阳成集团tyc7111cc们率先在国内应用DSA导引下介入射频消融治疗与动脉介入治疗肿瘤,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定位准确、消融范围准确、适时监控、随时调整针位、针道凝固精确。
主要适应症:肝癌、肺癌、腹膜后肿瘤或淋巴结转移、盆腔肿瘤、肾上腺肿瘤等。病灶小于8厘米的或更大病灶少供血型及多供血型动脉介入以后病灶供血少的;与动脉介入治疗联合应用效果更理想、更确切。
太阳成集团tyc7111cc们治疗的病例已经涉及肝癌、肺癌、盆腔肿瘤、腹膜后肿瘤或淋巴结转移、颈部淋巴结转移等,特别是与动脉介入联合应用,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目前已经成功应用射频消融技术治疗肝脏、肺脏等肿瘤1900余例,得到广大患者及太阳成集团tyc7111cc们医生的充分认可,最关键要选好适应症。


以上为动脉介入治疗和射频消融治疗相结合肝脏恶性肿瘤 (图1:肝动脉造影可见肝右叶典型肿瘤染色病灶;图2:使用导管进行肿瘤动脉栓塞治疗,使肿瘤供血动脉完全封闭;图3、图4:上述同1个病人行射频消融术治疗)
q 良性肿瘤 490余例 常见为肝血管瘤,额面部血管瘤等。其中肝血管瘤的介入栓塞治疗已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与肿瘤生长部位和数量无关,大样本报道术后3,6个月病灶缩小30~70%,无进一步生长。
适应症: = 直径大于5cm,有明显不适症状;
= 肿瘤在短期内有明显增大倾向或有破裂可能;
= 手术前介入治疗以缩小和硬化肿瘤减少术中出血;
= 肿瘤生长巨大压迫周围脏器者;
= 近边缘一般4cm以上的血管瘤。 |

|

|

|

|
肝左叶巨大血管瘤介入治疗前后 | |
|